《春風樂游》音樂演出

A Melodious Chat
of Music Concert

Date: 10 March 2023

Time: 7:30pm to 8:30pm

Venue: Jonathan KS Choi Cultural Centre Cloud House, Beijing

Performers: 6

Audience: 300

樂團介紹

樂韻遊縱成立於2020年,團隊成員皆為香港本地年青和資深的專業音樂家、作曲 / 編曲家,以及專業藝術行政人員。樂團成員的音樂背景包含中樂、西樂、爵士樂、電子音樂等不同領域,以項目創作和合作為發展基礎。

樂韻遊縱的演出節目主題多樣化,主要以跨越不同音樂種類和風格,以及以其他文化藝術界別介入音樂元素為探索和創作目的。

About the Orchestra

Melody Plus was established in 2020. The team members are local young and senior professional musicians, composers/arrangers, and professional art administrators in Hong Kong. The musical background of the members of the orchestra includes Chinese music, Western music, jazz, electronic music and other fields, and the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project cre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he themes of Melody Plus’ performances are diverse, mainly with the purpose of exploration and creation through crossing different types and styles of music, as well as to intervene in music with other arts and cultural elements.

演出介紹

融會中西·樂韻遊縱

《樂韻遊縱》音樂演出作品背景包括有嶺南文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學等。音樂種類包含原創和改編樂曲。音樂演出作品的編曲包括原創風格以及結合中西樂編曲手法,演出團隊亦以結合中樂和西樂的方式演繹作品,體現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包容、融匯創新的社會特色。

About the Performance

A melodious chat to Integrate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ks for this music performance includes Lingnan culture, Hong Ko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etc. The genre of music includes original and arranged composition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works includes original styles and arrangements combining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The performance team also interprets the works in a way that combines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reflecting Hong Kong's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siveness,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s a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節目 Programme Rundown

  1. 歡樂茶館(全體合奏)

作曲:謝倩雯(2021)

《歡樂茶館》是作曲者從電影、老照片及文獻歷史裡,受到舊式廣東「茶樓」的風貌啟發,而創作的小品樂曲。

「嶺南廣府飲茶」已成為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者嘗試用音樂去描繪「茶樓」裡的鮮活場景:如老一輩去傳統廣東茶樓時,會將精心飼養的鳥兒(通常是畫眉鳥),放到精美的鳥籠中,去和三五朋友相聚,品茗和吃點心,並互相炫耀自家的寵兒;除此以外,「茶樓」有時會有樂手來演唱「小曲」,茶客對樂手打賞,店小二穿梭在中間等等畫面,表達出嶺南「茶樓」的特色。

原曲是由曲笛、笙、揚琴、二胡及打擊樂演奏,而現在則改編成中西合奏的版本。旋律是由傳統廣東小調音樂啟發,並由兩個調式組成。主旋律先由大提琴奏出,再由單簧管與笙繼續。而古箏和敲擊的節奏,表達出茶樓人來人往,忙碌不停的感覺。全曲速度頗快,充滿歡樂熱鬧氣氛。

2. 戰颱風(古箏獨奏)

作曲:王昌元

王昌元作於1965年,當時她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在上海港碼頭體驗生活時,有感於工人與颱風搏鬥而作的一首箏獨奏曲。

《戰颱風》創作時,王昌元的父親、上海音樂學院古箏專業導師王巽之先生帶領的樂器改革小組已基本完成了新型古箏的改革工作——將古箏弦數增多,從原來的16根增至21根;將琴弦質地改變,將絲弦或鋼弦改為鋼絲、銅絲、尼龍絲相結合。改革之後的樂器,音域拓寬,音量加大,為《戰颱風》在箏上進行極大張力的音樂表現提供了可能,《戰颱風》的成功演出,也有力地證明了新型古箏改革工作的成功。

3. 貝多芬:單簧管和巴松管(大提琴)三段二重奏 WoO 27 C 大調 I. Allegro Commodo

貝多芬為單簧管和大提琴而作的三首二重奏作品WoO27是一組古典時期的二重奏。有人認為貝多芬在1792年離開維也納時創作此曲,但真實的創作年份一直無法確認。這組為一件高音樂器和一件低音樂器而寫的二重奏曾被改編為不同版本。

二重奏第一號由三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是精力充沛而活潑的快板,由單簧管演奏優美的旋律,並由大提琴提供和聲和節奏的伴奏。當兩種樂器交換演奏音樂聲部時,就像在進行音樂對話。

4. 《朱莉-歐》馬克·薩默曲,大提琴獨奏

馬克·薩默以其驚人的打擊樂器和撥奏技術與弓形爵士樂和小提琴演奏相結合而聞名於世。他是兩次獲得格萊美獎的海龜島四重奏的聯合創始人,擔任四重奏的大提琴手30年。他最著名的作品《朱莉-歐》被世界各地的大提琴家演奏。

從一段吉他般的彈撥段落開始,主題以一種旺盛的心情出現,逐漸發展成為一段真正令人興奮和富有藝術感的段落。音樂然後稍微平靜下來,再以一種上升的模式華麗地結束。

5. 《索瑪》,古箏與打擊樂二重奏

錢璟曲

創作者希望以此曲送給一位即將要遠行的好友。

晴空這般廣闊舒歌,紅日騰空欣喜相見。常聚不散吉祥如意,即使小別也快團圓。

6.《探戈練習曲第三號》,單簧管獨奏

阿斯托爾·皮亞佐拉曲

阿根廷作曲家阿斯托爾·皮亞佐拉出生於1921年,是著名的探戈作曲家、手風琴演奏家和編曲家。他融合了探戈和爵士樂元素,創作出一種名為新探戈的風格。

《探戈練習曲》第三號為一組6首的探戈練習曲之一。樂曲經常由不同的樂器演繹,如單簧管、小提琴和薩克斯管。探戈練習曲第三號是一首短的無伴奏作品,運用了活潑的舞蹈節奏、豐富的色彩以及高速穿梭高低音域的段落。其旋律和裝飾音的配合充滿濃厚的阿根廷風味。

7.《邊愁》,古箏與大提琴二重奏

謝倩雯曲

這是一首內在含蓄的作品,原曲為2009年委約的二胡及古箏二重奏而作,現改編成大提琴及古箏二重奏。

彈琴峽處於居庸關內。深秋時分,納蘭性德扈從至此,在遠眺關塞之時,忽起興亡之感,便寫下此《清平樂》: 泠泠徹夜,誰是知音者?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極天關塞雲中,人隨雁落西風。喚取紅巾翠袖,莫教淚灑英雄。

樂曲採用《邊愁》為名,是依詞中「邊愁」之意——即於邊境作防守及巡視之人,因處境危險、生活艱苦,而不住思念家人所產生之感情。

《邊愁》是根據清代納蘭性德(1655-1685)之〈清平樂·彈琴峽題壁〉而創作。融合中西兩種樂器的特色;作者以唐代敦煌發掘出的調性去創作。於樂曲起始,先由古箏簡單音調,表達出邊境之寂寥環境,再由大提琴奏出主題旋律,藉以表示牽掛親人之情感。樂曲由慢速至中等速度,細微地訴說內在感受,時而平靜,時而激動,描述邊境人員因為要堅守崗位,保衛國土,所有個人情感都要壓在心裡的感受;樂曲以幾個古箏重複柔聲高音結束,寄予將思念散於四方。

8.《陝北民歌組曲》,笙、單簧管、古箏、大提琴與打擊樂五重奏

謝倩雯編曲

《陝北民歌組曲》,首演是編寫為薩克斯風五重奏,並於2011年在西安成功首演,大獲好評。而這次特意再改編成中西樂器小組演出,組曲包括兩首耳熟能詳的陝北民歌:《藍花花》及《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兩首都是陝北「信天游」的代表樂曲,旋律都非常優美,表達人民生活智慧的細緻情感,及對家鄉的豐富感情。

樂曲由單簧管獨奏旋律開始,馬上進入華彩段落,表現單簧管的音域和優美音色;當第一主題《藍花花》出現,不同樂器慢慢加入成一整體,旋律亦穿插於不同聲部。再由古箏帶入《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帶領小組步入熱鬧歡欣的快板,表現出人民生活的力量。而後段則是中等速度,單簧管起落排音,再配合古箏的主旋律,用以表達廣闊情感,到最後再次出現開首句子主題後,樂曲便在餘韻中慢慢完結。

9. 飄色記憶(全體合奏)

作曲:謝倩雯(2021)

「長洲太平清醮」為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此活動已在長洲傳承超過百年,起源為當時發生瘟疫,為求消災,在島內舉行太平清醮以停止瘟疫。

「飄色與會景巡遊」,是香港長洲太平清醮正醮日中,一個最具特色的項目。首先是一個稱為「色櫃」的流動舞台,會由兩位幼童擔任「色芯」,他們會穿著白色內衣褲,化妝扮演從古到今、東西方著名的不同角色,表面看似兩幼童似站在飾物上飄起來,實際是一高一低,坐在由鐵枝屈曲並連接著色櫃的而成的鐵架「色梗」上。這種「色梗」技術為島上獨有,顯示出居民多彩多姿的民俗工藝。

作者記得小時候首次參觀整個巡遊,對色彩繽紛的飄色印象十分深刻,有些人物角色,甚至因著與古今故事有關,引來觀眾大聲喝采,非常熱鬧。此作品亦由這些童年記憶而來,樂曲由中西樂器之混合配搭,反映出香港為中西文化之交匯並存,模仿飄色在眼前巡遊的影像。作者使用真實飄色巡遊,抬出天后娘娘出巡時的道教鼓樂節奏作開始,表達出「神明開路」的氣氛;並借用了香港漁民,亦是蛋家、水上人特有的嘆歌旋律為主題,後並混入爵士藍調節奏風格,使用現代作曲手法描述香港飄色的特色。作品從民間道教音樂和嘆歌開始,描述出古典人物、西方牛仔及欽差出巡等影像,從嚴肅至輕快,到最後以熱鬧氣氛結束。

10. Beyond Suite(全體合奏)

編曲:謝倩雯(2022)

Beyond是最能代表香港的樂隊之一,他們的樂曲長久流行,不少都耳熟能詳。這首組曲包括《昔日舞曲》、《不再猶豫》、《喜歡你》、《大地》、《光輝歲月》、《灰色軌跡》、《海闊天空》等等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十一首樂曲;編曲者將多個旋律混合一起,做成類似對位形式,或重新組合,或將旋律切碎再拼合,或改變節奏等等,希望能帶給觀眾回憶同時,也能對Beyond的作品產生新的感受。

表演者介紹

謝倩雯 Sierra TSE

作曲及編曲

Composition and Arranger

香港活躍的作曲及編曲者。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鋼琴、作曲及音樂錄音工程。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曾就讀德國Darmstadt國際現代音樂學校;並到美國Edgar Stanton Recording Institute進修錄音工程;及在紐約修讀電影音樂。

謝氏作品曾獲獎並入選英、美等音樂節及國際會議;其作品獲香港信報評論:「…當代作品《蓮浦謠》旋律優美,當中一段描寫蓮女的欲愛還留,尤其精采。」謝氏曾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之電影《功夫》(周星馳導演)製作中樂部份,及為香港、台灣的電影、紀錄片和劇場配樂及創作主題音樂。除此,她經常得到不同團體和演奏家的委約創作,並已在香港及美國出版多首原創和編曲作品。

謝倩雯亦為香港節慶或特殊項目作管弦樂團或室樂編曲,包括「特區政府慶祝回歸十七周年」酒會、大埔青年藝術節、中國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香港周、健康快車籌款音樂會等。同時,她亦曾和醫藝盟(MedArt)合作,義務改編多首流行樂曲作探訪在囚人士音樂會,以回饋社會。她也是一位專業的樂譜編輯,過去十多年間,為多間出版社、樂團、電影、演唱會及書籍製作編輯不同類型的樂譜,深受客戶信任。除了音樂工作以外,謝氏亦曾創作小說,並曾於「青年文學獎」小說公開組獲獎。

鄒勵娟 Janet CHOW

古箏 Guzheng

香港青年古箏演奏家,全國文化部社會藝術水平考級考官,香港演藝學院音樂榮譽學士(古箏)、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獲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遠程)音樂學碩士研究生結業證書。曾往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跟隨周望教授深造,自幼隨著名古箏演奏家周延甲教授學習,大學時隨古箏演奏家許菱子教授習箏,雷群安教授學習中阮,並獲得「匯豐銀行獎學金」,曾應香港貿易發展局邀請赴歐洲巡迴演出。

鄒氏策劃多場古箏音樂會、講座、交流等,積極推廣古箏藝術文化,獲「優秀導師獎」,擔任「敦煌杯古箏大賽評委」、遠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擔任「中日青少年音樂藝術節器樂大賽」、「亞洲青少年藝術節」比賽評委。鄒氏與多個表演藝術團體合作:如香港中樂團、香港演藝學院中樂團、香港愛樂民樂團、竹韻小集並隨團到澳洲、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天津等地演出,參與「中國東盟音樂周」、「陝西-香港新文化周」、2015中國山西大劇院「絲路香江」、「2016北京國際青年藝術周」、「台灣香港周」、「2017成都藝術文化雙周」、「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特別行政區經濟貿易辦事處-2019重慶演出;2020年香港電台31頻道特備節目演出等。2020年舉辦「鄒勵娟-師生古箏演奏會」。現為香港箏音樂主席、箏音樂藝術學院總監。

郭承祖 Joey KWOK

笙 Sheng

中學期間在已故香港音樂名家邱少彬老師指導的樂隊中接受訓練,並隨邱氏學習音樂理論。及後考入香港演藝學院繼續深造,主修笙,師承鄭德惠老師;副修二胡及低音大提琴,師事蕭白鏞老師及洪立老師,曾隨羅永暉老師學習作曲法,並曾隨已故中國一級指揮家賴廣益教授研習指揮技術。在學期間曾多次代表學院遠赴海外作文化交流,並擔任獨奏。2006年修畢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獲頒文學碩士學位。近年,郭氏的作品已收入由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笙專業委員會編著「笙專業統編教材」。其著作有〈笙演奏曲選〉。

2009年,其編寫的作品由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笙專業委員會赴台演出時發表,是香港唯一的代表,其後亦於中央電視台「CCTV音樂廳」作全國性廣播;同時亦應邀到英國愛丁堡孔子學院演出,大獲好評。2010成功舉辦個人獨奏會。2013年應邀赴馬來西亞「沙巴華樂節(第十屆)」擔任指導老師兼笙獨奏;並應邀「馬來西亞雲頂國際音樂比賽」擔任評委。2014年應日本天翔樂團之邀,率團赴日作文化交流;及應紐西蘭國家戰爭博物館邀請,以獨奏家身份作文化交流。2015年底與友人創立「香港笙會」並出任會長。2016年與友人創立笙合奏團「合竹龢聲」。2017年受邀於北京現代音樂節獻藝。2019年隨團赴加拿大巡演;及應邀赴舊金山Tri-City Nightingale周年音樂會獻藝。現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笙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

張朗軒 Ronney CHEUNG

打擊樂器 Percussion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中樂敲擊,師承閻學敏老師。張氏在學期間參與各種音樂學院的音樂會、大師班和跨學院的演出,包括戲曲學院《鑼鼓響》、戲劇學院《鄭和的後代》和舞台學院《黃土黃河》等節目的演奏及統籌,累積不同類型的演出經驗。

張氏於2016年獲邀成為「竹韻小集」敲擊樂師,至今隨團參與過百場大中小型演出,包括廣東粵樂及精神音樂專場《弦歌不絕》系列、康文署文化大使計劃音樂劇場《電車走過的日子》、《條條大路通羅馬》及親子音樂劇場《樂在動物園》等,深感認同並致力投身音樂社區推廣,達致與民同「樂」,與普羅大眾、街坊街里分享更多音樂與歡樂。張氏亦同時於不同學校、中心及復康機構擔任敲擊樂導師,致力培養新生代於敲擊樂的興趣,和感受其中的魅力與樂趣。

吳麗文 Stephanie NG

單簧管 Clarinet

單簧管演奏家吳麗文從13歲開始學習單簧管。她屢獲獎學金,在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獲得學士學位(一级榮譽)後,遠赴美國攻讀碩士和博士課程。吳氏曾師承林美瑜、John Schertle、Ayako Oshima及Charles Neidich。

吳氏的演奏風格多元化,經常演奏不同類型的室樂,包括對極少演出的曲目及當代音樂。她現為香港創樂團的聯席樂手。2017年,吳氏在美國曼克頓音樂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於2014-16年獲該校委聘為木管硏習課的課程統籌。她在香港各大音樂活動及演出擔任統籌。現在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指導學士及碩士的畢業研習計劃及於青少年音樂課程任教單簧管。

林心宇 Kelvin LAM

大提琴 Cello

大提琴手林心宇畢業於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碩士課程,師從Lionel Handy,他在倫敦期間參與了許多大師班,包括朱亦兵、Walther Schulz、Adrian Brendel、Josephine Knight、Gary Hoffman和Kathryn Stott。林氏亦經常在英國和歐洲不同國家表演,包括代表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於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德國漢堡中的晚會中演奏。在2018年,他更有幸獲邀參加2018中英湖北音樂節擔任助教和參與演出。

林氏從小經常獲頒發獎學金和獎項,包括皇家音樂學院獎學金、Wolfe Wolfinsohn String Quartet Prize第二名等等。除了豐富的獨奏和室內樂演出經驗之外,林氏曾跟隨葉惠康博士帶領的香港兒童交響樂團到訪世界五大洲的國家演出,並在英國留學時曾在許多名指揮大師的棒下演出,包括Christoph Eschenbach、Semyon Bychkov、Oliver Knussen、Sir Mark Elder、Robert Trevino等。當中演出場地包括美國華盛頓的肯尼迪中心、英國倫敦的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馬來西亞的雙子塔、新加坡的楊秀桃音樂學院等等。現時林氏紮根香港,積極參與音樂演出和教學,並活躍於多個樂團,包括香港創樂團、泛亞交響樂團、香港弦樂團、傳承愛樂、馬勒樂團等。